2025-05-22 08:21 点击次数:190
1919年11月14日,湖南长沙的街头上出现一队送亲的队伍。惹眼的红轿子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,一路上吹吹打打十分热闹。红轿子抵达一户吴姓人家门前时停了下来,按照长沙的习俗,这时候应该是新轿入吴家门迎“喜神”的时候了。
结果,当花轿门上挂着的“金锁”被打开以后,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新娘倒在血泊中的画面,原来新娘用剃刀割破了自己的血管,自尽了。结婚是大喜的日子,本该高兴才对,新娘子为何要用剃刀结束自己如花一般的人生呢?
封建婚姻束缚下的赵五贞
死去的姑娘名为赵五贞,出生于1896年,自尽的时候才23岁。她的父亲叫赵海楼,是长沙一家眼镜店的老板,颇有家资,赵五贞自幼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奔波。赵五贞自幼读书,学习针织刺绣,长大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姑娘。
赵海楼为了攀附高枝,包办了赵五贞的婚姻,将他许给富商品古斋少老板吴凤林做“填房”。吴凤林年事已高,而且面容丑陋,绝非良配。赵五贞不愿意嫁给吴凤林,更不愿意给人家当继室。
可惜,在那个婚姻由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”来定的年代,哪有赵五贞讨价还价的余地呢?即便她苦苦哀求,还是被父亲以“择吉已定”为由,拒绝了她。
出嫁当天,所有人都喜上眉梢,只有赵五贞满心委屈,在上花轿之前,她向父亲做出最后的努力,却被父亲一记耳光打碎了所有的希望。赵五贞被迫坐进了花轿之内,轿子的门上被家上亲手上了一把“金锁”,却没有注意赵五贞手中藏了一把锋利的剃刀。
赵五贞的死,发生在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刚刚洗礼省城不久,她的死被视作对封建包办婚姻的抗争,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。毛主席听闻消息拍案而起,他拿起纸笔,陆续写了十篇文章之多,发表在《大公报》、《女界钟》等报刊上,抨击血淋淋的封建制度。
“呜呼,呜呼! 不自由,无宁死。雪一般的刀上面,染了怪红的鲜血。柑子园尘秽街中被血洒满,顿化成了庄严的天衢。赵女士的人格也随之涌现出来,顿然光焰万丈。”
毛主席奋笔疾书,表达自己对封建制度的不满。同时,他也警告男女青年:
“……自己的婚姻,应由自己去办!父母代办政策,应该绝对否认……”
从毛主席的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,他对于媒人,对于父母包办婚姻深恶痛绝,更坚定的认为,旧式婚姻的繁琐礼仪,也都必须要改造。
毛主席当时已经全身心投入到湖南农民运动之中,注意力更应该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,为何他会在听闻赵女士之死后,如此大费笔墨的对旧式包办婚姻进行批判呢?其实,这与毛主席的第一段婚姻有关。
毛主席的原配罗氏
问起毛主席的原配妻子是谁,可能会有人回答“是杨开慧”,甚至也有人会说“是贺子珍”。杨开慧和贺子珍的名字虽然为人所熟知,但事实上,罗氏才是毛主席的原配。
罗氏名为罗一姑,父亲名为罗合楼(亦称罗鹤楼),母亲毛氏乃韶山冲毛咏堂之女。罗一姑家住湘潭县七都六甲杨林庙附近的楼门前,与毛主席家有一段距离,大概10公里左右。但罗一姑的外公毛咏堂家住韶山冲羊楼塅,与毛主席家相距不远,仅有1公里左右的距离。
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,与毛咏堂的四个儿子年纪相仿,平日里聊天颇为投机。加之两家的距离不远,平时过往甚密。因此,罗合楼到岳父家拜访时,经常能遇到毛顺生,两人因此很早就相识了。
毛顺生与罗合楼都是有志向的人,他们的家庭情况颇为相似,都是一边务农维持家用,一边寻找机会经商赚钱,希望借此改善自家的生活环境。两人既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,又有亲戚关系,罗合楼便产生了亲上加亲的想法,打算将长女罗一姑嫁给毛主席。
罗合楼向毛顺生坦白自己的想法以后,毛顺生非常高兴,当即拍板决定了这门婚事。毛顺生为何没有取得毛主席的同意,就如此痛快的与罗合楼说定此事?这与毛顺生当时所处了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。
其一,罗合楼提出两家结亲意向时,正值毛顺生家人丁兴旺、发展顺遂之际,毛顺生的妻子文氏虽然十分贤淑,但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,无法操持过重的家务。随着毛家事业发展和添丁进口,急需一个能够帮助文氏分担家务的女主人。
罗一姑的容貌端庄大方,体态丰腴,知书达礼又善女工针织,是帮助文氏操持家务的一把好手。罗合楼提出要嫁罗一姑到毛家,正好可以解毛家燃眉之急,实在是没有拒绝的理由;
其二,“父母包办婚姻”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,即便毛顺生本人的婚姻也是如此。毛顺生14岁时,在父母包办下,订下了与大自己3岁的文素勤的婚约,等到他18岁左右时顺利成婚,夫妻二人生儿育女,琴瑟和谐,壮大了家业。
所以,在毛顺生眼中,父母包办婚姻是水到渠成之事,此事并不会产生什么争议,是自古以来就遵循的“规矩”。毛顺生才没有与毛泽东商量,就答应了这门亲事,就像当年他的父亲包办了他的婚姻一样。
罗合楼与毛顺生说定这门亲事以后,罗合楼这边比较顺利,直接告知女儿罗一姑一声,罗一姑没有表示反对,就算是成了。但毛顺生这边却遇到了难题,他将这门婚事告知毛主席时,遭到毛主席强烈反对。
毛主席天赋异禀,自幼读书,被杨昌济先生称为“异才”,尤其不喜欢拘泥于封建守旧的传统。早在毛主席求学之初,就已经表现出对封建旧制的不满,不接受旧式包办婚姻其实也在情理之中。
毛主席在很早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邹春培求学,当时邹春培教学方式还是遵循传统方式,让学生死记硬背《三字经》、《论语》之类的书籍,谁若是背不出来,就要被打手心。
毛主席对邹先生打学生的举动心中颇为不满,等邹先生叫他背课文时,毛主席故意不应答,连叫几次未得到回应的邹春培有些生气,声音立刻提高了几个层次,对毛主席喊道:“过来,背书。”
邹先生手中的竹板被捏的咯咯作响,只等着这位平日里看上去“不怎么用功”的学生出错,就要挥动竹板打人了。令邹先生没想到的是,毛主席居然南风倒背,无处撒气的邹先生只能找到毛顺生告状。
毛主席被父亲训斥时,这才对父亲说了实话,他这么做是因为“先生动不动就打人”。毛主席见不得有人无端受罚,虽然被训斥后依然回到了邹先生的私塾学习,却并未改变对邹先生打学生的不满。
终于,当邹先生再一次打了一个同学的屁股后,毛主席再也忍受不住,逃出私塾到山林里转了三天。这次动静闹得很大,毛主席没办法再回私塾读书了,随后被送到毛咏生办的私塾读书,过了半年时间,因为毛咏生管理学生的方式过于呆板,毛主席又到钟家湾学习。
钟家湾的塾师周少希是一位开明的老师,教学方式较为先进,尤其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。毛主席被周少希端庄秀穆的书风所吸引,开始对书法进行钻研,白天在学堂里如饥似渴的学习依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,放学的路上也经常可以看到毛主席一边思索一边走路的样子。
很快,毛主席觉得在周先生处已经没有继续学习的知识,再次选择离开,到离家七八里远的井湾里的一个私塾继续学习。这家私塾的先生名叫毛宇居,与毛主席家有些亲属关系,送毛主席到这里学习之前,毛宇居就从毛顺生处了解过毛主席的情况,
毛主席读书期间,喜欢读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传》之类的“杂书”,毛先生想规劝他多读“正书”。毛先生深知毛主席记忆力惊人,背书这种考题无法难住他,便另辟蹊径,打算以随机命题作诗的方式让毛主席知难而退,从而听从规劝。
一天,毛先生与毛主席同行,见围墙内有一口水井,突然心中有了想法,指着那口水井对毛主席说道:“你给我赞这口井,赞得好便罢了,若是赞不好……”毛先生没有料到,他的话尚未说完,思维敏捷的毛主席已然开口:
“天井四四方,周围是高墙。清清见卵石,小鱼囿中央。只喝井里水,永远长不长。”
毛主席思如泉涌,出口成章,形神兼具。毛先生闻言,自然是听出了字里行间的隐含的意味。毛先生经此一事,只好找到毛顺生告状,毛顺生有些生气,没有继续给他换私塾,而是让他在家参与劳动,希望他能在吃苦中变得乖顺。
毛主席在读私塾之前就已经参与了劳动,而且干什么农活都有模有样。此次暂停学业期间,毛主席比以前表现得更好,无论是扶犁掌耙,还是插田扮禾,样样办得妥妥当当,喂牛喂猪自然也不在话下,就连牛栏猪楼也全都打扫得干干净净。
毛主席文采卓然,又精于农活儿,虽然因为不接受封建传统的束缚,给父亲毛顺生惹了不少的麻烦,但农民出身的毛顺生,其实内心对毛主席非常满意。这些年他努力劳动,又精于算计,总算是让毛家积累下一些产业。如今他年岁越来越高,自然有心培养一个接班人,而毛主席正是他心中的第一人选。
可惜,毛顺生的这个愿望并不能实现,因为毛主席所具备的是经天纬地之才,要救济的是天下的穷苦人,而绝非毛家一户。所以,当毛顺生替毛主席包办婚姻时,遭到了毛主席的激烈反对,让毛主席做背离初心之事,实在有些为难。
但毛顺生自然无法理解毛主席的做法,认为他反对父母包办婚姻是“叛逆”心作怪,是在挑战封建家长的权威。两人之间产生矛盾以后,毛顺生坚持要毛主席与罗一姑成婚,甚至直接将罗一姑接到家中生活,只等着毛主席成年再举办婚礼。
随着罗一姑进门,毛顺生与毛主席之间的冲突达到了一个顶峰,毛顺生希望用这种强迫性的“既成事实”来磨平毛主席的性子。毛主席则打定了主意,一定不会向这种封建旧制低头,遂开启了“冷战”模式,从罗一姑进门那天开始,就没有去过她的房间。
罗一姑进门以后,克尽儿媳之责,帮助婆母文氏一起操持家务,针线女红的活计也都干得非常出色。罗一姑容貌美丽,端庄得体,做事又非常勤快,深得毛顺生和文氏的喜爱。虽然毛主席因为抵制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而采取“冷战”策略,但罗一姑在毛家并未受到冷落。
1909年冬天,毛主席即将迎来年满16周岁的生日,按照当地的习俗,毛主席在这一天就可以正式成婚了。为此,毛顺生提前很久就开始张罗起来,希望通过这件事拴住长子的心,他的家业也就有了继承人。
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毛主席也不愿意继续与父亲争吵,便在堂伯父毛麓钟的支持下,离家去去东茅塘求学。毛主席此次外出求学可谓一举两得,一来可以躲避父亲逼迫自己结婚,二来可以继续提升自己的学识。
只不过,随着毛主席离家求学,罗一姑的处境越发的尴尬,她深陷在旧式父母包办婚姻中,又没有反抗的思想和勇气,只能随波逐流一般艰难度日。尽管罗一姑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差,娘家和婆家都对她很好,但她最在乎的人却没有在她身边,精神方面承受了很大的压力。
罗一姑进门三年时间,身体变得越来越差,最终因为患上了细菌性痢疾,竟然一病不起,于1910年病逝了。
罗氏写入毛家族谱
毛主席得知罗一姑的死讯,深深地刺痛了内心,他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痛恨也到达了顶点。毛主席的第一段婚姻,让他对封建婚姻制度深恶痛绝,所以听闻赵五贞自尽于花轿之中时,毛主席才会奋笔疾书,接连写了十篇文章批判封建婚姻制度。
毛主席深知,赵五贞的死固然令人痛心,但他若不能大声疾呼,唤醒更多的人反对封建婚姻,那么中国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“赵五贞”受封建婚姻制度所害。为此,毛主席曾高声呼吁:
“……我们倡言改革婚制,关于婚姻的迷信应该首先打破,最要紧的是‘婚姻命定说’ 的打破……”
毛主席早年的这段婚姻经历,在他的婚姻观形成的过程中,发挥了很大刺激作用。甚至可以说,已经成为他潜意识里的一个“结”。
辗转多年过去,毛主席对罗家的眷念,一直延续到建国以后。毛主席没有忘记罗一姑,更没有忘记罗家。当年罗一姑妹妹嫁给了湘乡县金石镇关王村杉树塘的黄谱臣,黄谱臣于1950年致信毛主席,向主席报告了自己在广西柳州铁路部门工作的情况,并提出希望回乡的想法。
毛主席收到信后,很快就给他回了信,希望他能够坚持在广西铁路方面工作,不必去往别处。同时,毛主席还在信中关切地问道:
“你的夫人是否仍是罗合楼先生的次女,如是,请替我向她致问候之意。”
当时,罗合楼的次女、黄谱臣的妻子已经过世,距离他们结婚的时间也已经过去多年,但毛主席却依然记得他们的关系,可见毛主席对罗家人的关怀。只不过,毛主席从来不会搞特殊,对黄谱臣如此,对自己家人更是如此,自然希望黄谱臣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。
1950年,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老家省亲,毛岸英约请罗一姑的堂兄罗石泉在毛氏公祠叙谈。毛岸英转达了父亲对他的问候,又询问了罗家目前的状况。临别之际,毛岸英还送给罗石泉一盒茶叶和20万元(旧币)。
建国后,毛家族人决定重修族谱时,毛主席接到消息后,专门嘱咐他们,一定要将罗氏写入族谱。最终,罗一姑在毛家族谱中列为毛主席的原配,杨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,也被列在了她的名下。
从这些情况来看,毛主席反对的是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,并非针对某个家族或者某个人,他一直以来都没有忘记罗一姑,对罗家的惦念也延续到建国后。这断不幸的婚姻经历,令毛主席对封建婚姻厌恶,也更加坚定了要推翻封建婚姻制度的决心。
毛主席经历这段婚姻以后,不断的走向成熟,建立了正确的婚姻观。毛主席青少年时期,虽然没能帮助罗一姑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,却在成熟之后,帮助全中国更多的女性获得解放,真正的引领中国人民,实现了革命的胜利!